新一代信息技术
如何赋能建筑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?
未来智能建筑
如何实现“有大脑、会思考”?
全域感知与互联
如何辅助建筑高效管理与运营?
场景融合与联动
如何为建筑使用者创造更个性化的体验?
在2021年北京智能建筑论坛上,北京智能建筑科技有限公司项目中心副总经理李然发表了“1+8+1智能建筑应用体系”主题演讲,对这一面向未来建筑的智能化系统进行了全面介绍。该体系从建筑场景的顶层设计出发,涵盖了一个建筑大脑(数字孪生操作系统)、一个智慧运营中心以及八大领域应用,依托于人工智能AI、物联网和大数据等创新技术,实现了人、建筑与场景的全域互联、互感与互动,推动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向数字化、精细化和智能化转变。
01
新一代智能建筑应用体系
已成大势所趋
智能建筑的提出由来已久,但当前其发展设计仍以技术为核心,缺乏技术、系统间的联动与协调,使得系统应用相对孤立,“烟囱效应”突显。尤其是在管理和服务上,“重建设、轻运营”现象普遍存在,这使得服务相对独立,场景感破碎,体验感不足。智能建筑的全面升级已经按下启动键。
李然
北京智能建筑科技有限公司项目中心副总经理
”智能建筑的升级应从顶层设计出发,充分考虑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,建筑使用者与管理者的诉求,基于数字化构建全新的业务能力、应用体系、技术架构、管理模式、组织架构。充分应用AI智能算法,深度挖掘数据价值,使建筑从被动反馈到主动思考,使场景和服务进一步融合,使运营与管理更加智能和高效,最终实现人的个性化、多样化的智慧体验。”
02
八大智能应用
全方位打造领先的数字化智能建筑
北智建“1+8+1智能建筑应用体系”是一个基于物联网、人工智能、边缘计算等领先技术的综合运用体系。该体系以建筑为单元,构建对建筑及其内外的全域感知,对各系统设备、人、车的动态实时运行数据进行收集,充分挖掘数据价值,从而对建筑的安全运维、业主的物业管理以及周边区域的城市运行提供数字智能管理手段的“数字建筑操作系统”。
依托国家重点项目倾力打造的“建筑大脑”是该系统的核心部分。通过物联感知、数据融合及智能分析,建筑大脑在健康环境、能源优化、设备监测、公共安防、交通调度、共享停车、公众服务及数字消费等八大应用领域全面赋能,实现建筑“从大脑到末端”的全面更新,不断激发创新活力。
健康环境
技术赋能宜居环境,通过环境承载力评估、防疫风险预警、热舒适调节及动态节律照明等多种智能算法技术,形成对环境的监测、评估与治理的全闭环,实现照明、温度、热度等要素的智能调节,打造更为清新和舒适的健康环境。
能源优化
按需科学用能,通过边缘计算、分布式计算及群智能技术,使能源供需达成自循环的动态平衡与智能调节,实现建筑的降本增效节能,同时减少碳排放。
设备监测
实现设备的被动维修到主动预防,系统针对冷水机组、冷却塔、水泵、空调机组、新风机组等提供预警模型,使设备从传统单一的周期性维护,转变成按需预防性维护,从而提高建筑的运维可靠性和经济效益。
公共安防
AI全面赋能新安防,人群密度分析、行为识别、人员排队、车辆结构化等多种算法技术,实现建筑楼宇及公共场所里人或车辆的全景追踪、异常动作识别、人员趋势分析及人员密度调节等,对建筑的安全防护做到提前预警与主动防御。
交通调度
实现柔性疏导、便民出行,建立互动型交通调度模型,通过与城市交通资源对接,及时发布交通实时信息,实现换乘指引、预期引导和智能疏导,使人流、车辆有序出行,辅助重大活动交通疏散。
共享停车
停车资源利用更高效,通过车位资源共享、错峰车位预留、车位就近推荐与车位预约和接泊等共享停车智能推荐算法,实现车位的动态调度,让建筑的现有停车资源最大程度地被使用。
公众服务
公众服务更便捷,通过领先的物联网、室内外定位导航技术,对移动报修、室内实景导航和无人零售购物等公众服务的全流程进行创新,全方位提升服务体验。
数字消费
整合建筑周边商铺、场馆、赛事、文旅、娱乐设施等服务,通过5G通信、VR\AR、光电玻璃等技术,将消费与场景结合,给予用户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和体验感,实现数字消费的跨界融合。
建筑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,在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时代背景下,智能建筑已然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切入点。北京智能建筑凭借行业领先的“1+8+1智能建设应用体系”,助力实现以核心建筑辐射周边区域的智慧城市微循环,在建筑和城市的智能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中,不断推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创新与应用。